好学网:让每一次开屏都有获得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堤  发布时间:2009-12-21  ★★★加入收藏〗〖手机版
江堤:《庭院》
摘要:庭院是传统建筑中最有艺术通感的部分,像王维的画、李白的诗、李煜的词、朱熹的哲学、阿炳的音乐、王实甫的戏曲、曹雪芹的小说,超出了人类既有的思维语言范围,这种建筑空间的多维文化感应,轻易就使人回归到艺术哲学的世界,辐射古典的情趣。放在明清建筑的大环境去看岳麓书院的…

五代、宋以前的建筑实物存者渐少,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大体在南宋时初现雏形,明代定型,所以现存的庭院,是宋明风格的庭院。读旧书,知道古人观院子可用八个字来总括:“春容”、“夏气”、“秋情”、“冬骨”。这些观景的方法,多半和人的心意相通,与宋明理学的修养方法近似。以“气”和“骨”而论,其大要必先存在于人的内心,才能在景物中感悟出来。相传宋代理学家程颢读书的庭院杂草丛生,有人劝他清除,他却执意不肯,并辩说吾要借此“见造物生意”。可见,有“气”“骨”的人即便从杂草的身上也能看出气与骨的存在。

  岳麓书院的院子,我最爱者是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子。面积不大,方形,百来平米,地上铺着片石,中间是宋明时期的石板古道,一尘不染的样子,教学斋和半学斋分别在南向和北向,各有花格木窗对着,北侧开一侧门,东向大门开一孔,西向大门开三孔,所有的门板一律青亮漆黑,白墙青瓦,檐上寄生着杂草,幽静而有年份。最可人的是里面有数株古树,树龄跟建筑的年龄相伯仲,树围粗大,华盖擎天,抬头仰望,只见密密麻麻的枝桠,不见太阳,整个院子浓荫蓊郁,清凉爽人,坐拥其中,如同身处溶洞一般。院子的南侧,有一株摩天的皂夹,每年夏季都从天空撤些淡绿色的花米下来,将庭院铺成花毯。北侧有一株擎天的银杏,每年秋季都会将漫天的金色赐给人间,庭院笼罩在一种高贵的色泽里,四围的建筑仿佛被天神重新雕刻油漆了一番,非人力所能为。北侧另有一株古桑,显然是因为年岁太大,内心出现空洞,长年有树浆从洞口滴出来,有时候还冒白烟,游人目为神怪,指指点点,而导游也编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附庸,遂使这个院子染上一层神秘主义色彩。人对于自然的领悟能力十分有限,因而常借助于神话、宗教去解释,在中国哲学里,神、人、物经常三位一体,这种哲学运用于生活,则显得晦涩。小孩子喜欢养蚕,每到春天,总有成群的孩子围着高高的树梢出神,心里一定喃喃地说:“风呀,请将那片桑叶吹给我!”可那风总也不来,桑叶也不掉。有时候,我看到他们手中拿着蚕盒,肥壮的青蚕将头高高翘起,痴痴地望着树梢,那蚕虫一定在祈祷:“上帝啊,请给我装上翅膀!”上帝原本想帮他们,可上帝在关键的时候总是不使劲。于是,那些孩子只好带着蚕盒悄悄地离去。

紧邻古桑的是一株拐爪,满树都是拐爪果,一到秋天,熟透了的果实自己从树上跳下来,瓦上、坪上到处都是,这样的时候,孩子们活得很充实,一点忧郁的神色也没有。他们趴在地上,一边吃果子,一边将蚕盒摸出来,看蚕蛾下蛋,蚕蛾的尾巴翘一下,便挤出一个褐色的蛋来,就像是小学生写作文,写了一句,赶快打一个标点。每年的这个季节,我总是坐在树下,等着孩子到来,那些孩子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那些孩子,到后来不知是哪个秋天,我正坐在树下发呆,就见一个孩子从地上爬起来叫爸爸,四下并无别的大人,于是认真看了一眼那个孩子,一看吓一跳,原是我儿子。如此说来,我在这树下已经坐了好多年头了。

岁月催人老。

我抬头看了看树,又看了看院子,它们一点也没有老。

江堤:新乡土派代表诗人,散文作家。2003年7月21日因病溘然长逝。文章均选自江堤的《山间庭院》。谨以此纪念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江堤先生,感谢他为文化而献身的精神,感谢他为我们复活了古老的书院,给我们带来活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