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让每一次开屏都有获得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木容子  发布时间:2010-01-04  ★★★加入收藏〗〖手机版
木容子:《归去来兮之岳麓山》
摘要:我大抵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岳麓山的。诚然,对于这块静谧而又喧嚣、古老而又年轻、平凡而又伟大的土地而言,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外来青年,寻着它的思想轨道而落脚于此,虽然陌生,却又彼此熟悉。这座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凝聚了湖湘……

我大抵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岳麓山的

诚然,对于这块静谧而又喧嚣、古老而又年轻、平凡而又伟大的土地而言,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外来青年,寻着它的思想轨道而落脚于此,虽然陌生,却又彼此熟悉。

这座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凝聚了湖湘大地的最精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磁极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凡对湖湘文化略微了解的人,几乎对岳麓山都多少有了解,可谓知中国者必知湖南,知湖南者必知长沙,知长沙者必知岳麓山。不仅仅因为它是长沙最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之一,更多的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崇高和深邃。

驱车而上横跨橘子洲顶的湘江一桥,目光拂过滔滔北逝的江水和毛主席伫立过的橘子洲,心潮不禁汹涌澎湃,而不远处便可一览满山青翠的岳麓山,又让人回归平静。于长沙求学的故友说如果赶上金秋时节,岳麓山满山红透,丹枫流火,正应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而今正值盛夏,必然是见不着那诗意的景色了,只有一般的人,和一般的山了。

  岳麓山并不很高,海拔仅298米,但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景色秀美。刘禹锡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岳麓山上是否有神仙无从考证,但我惟独知道,在这座不高的山上,埋葬了多少忠魂烈骨,萌发了多少奇思睿想,几多王候将相在这里呼风唤雨,几多文人墨客在这里浅吟低唱,共同构成了岳麓山上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文化景观。

游岳麓山应自自卑亭虔诚而始。自卑亭得名于《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探访岳麓山这座文化的高地,自然显得谦恭而卑微。君子之道,在于一点一滴,欲修身治国乃至平天下,犹如登高越岭,需从低处开始,方能咫尺天涯,志存高远。

绕过自卑亭后的东方红广场,渐入湖南大学腹地。东方红广场曾是长沙市的标志性广场,广场正中高耸着毛主席的塑像,人站过去还不及基座的一半高,背对岳麓山,直面湘江水。正看,满山的绿意奔泻而下,而主席像气宇轩昂,在这座代表传统文化的山麓面前,又别具一番意味。湖南省的重点高校均依山而建,仿佛众星拱月,点缀在麓山周围。不远处的拐角,即湖大礼堂的对面,便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前门。走到这里,才真正找到岳麓山的心灵入口。

本来,寻访岳麓,应该找个宁静的时段,或清晨,或黄昏,才够闲庭信步,细细体会物我的境界。可惜在这样的节日,岳麓山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书院小小的门口挤满了忙着拍照和买票的游客。或许,是千年书院的名气太大了;抑或许,是现代都市带给人们太多的物质负累和俗气,当他们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时,回归精神的家园便成了一种渴望。岳麓的清幽不应在功利的商业炒作下被破坏,匆匆的脚步应该是对人本精神的崇敬和向往。

门额上悬横匾,题“千年学府”,不为何人专门所写,乃湖大校友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手迹于书院1010年庆典时所赠与。不知当年的书院开创者是否想到,此书院,竟能延绵千年,弦歌不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归宿和代表。

暂且避开人潮,另觅他处上山罢,往中南大学后山方向走,与同行好友寻一小路上山,路非正路,而是逃票的游客于密林丛中踏出的,许是“歪门邪道”上麓山。但是,路既然已经走出来了,又何必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呢?不知这座山上的曾经的先贤们,也走出了多少前人未敢迈出的道路啊!人在密林中艰难地探幽,擦过满山的枫树叶,丹红不再,却绿意盎然。在通往精神文化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坦途,又从来都有绵绵不绝的风景。

出了密林上了麓山大道,依旧是摩肩接踵的游客,沿一长段山路以及朱漆的回廊往上走,便可上麓山观光长廊,于此可以一览长沙城全景。湖大的古典建筑、橘子洲、湘江水以及栉比鳞节的高楼大厦一览无遗。如果说伟大之城必有伟大之精神,那么,长沙是一座伟大之城。古典的人文气息、现代的竞争性格、开拓的革命风气、厚重的传统沉淀,无论何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归宿。岳麓山独居长沙城的西面,偏安一隅,默默守望这千年古城,而长沙人,又每日于此山下自在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因此,无法想象没有了岳麓山的长沙人该如何生存。千年的古城在变,而麓山依旧;多种文化在历史中被无情淘汰,而唯独这里的精粹坚韧地流芳下来。长沙自古称“星城”,那么,岳麓山就是这座伟大之城里最闪耀最璀璨的一颗吧,否则,这座城市将失去它的灵魂。

长廊远处东北面的岳麓山顶是长沙电视发射塔,旧时应为赫曦台,今天的赫曦台已不是原来的赫曦台,而是后人重建于岳麓书院内。起初,自麓山脚至山顶,依次有自卑亭、道中庸亭、极高明亭和赫曦台四座亭台,但在近代的风云变幻中,后面的三座亭台已经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不复存在,只留自卑亭孤独地扎根山脚,引来游客驻足。历史总是存在太多的嫉妒和遗憾。物灭人非,今人只能在流连中叹息和忏悔。而千年前的某一天清晨,朱熹和张栻携手于寂冷的山路攀登而上,来到此台,迎日出流金,霞光万丈,盛大的光明普耀天地万物,“赫曦”、“赫曦”!顿时,身心开阔,超然物外,一切的官学杂务尽抛九霄云外,只剩得日月山河,自然与我。大师的思想火花与腾空旭日交相辉映,演绎着宇宙吾心、天人合一的哲理玄学。赫曦不复,大师不再,惟剩下思想的余光,亘古不息。

  • 好学触屏公众号虎力全开、杨帆起航!
  • 四大名著全套小学生版注音版
  • 诗词中的科学全4册
  • 曹文轩系列儿童文学全套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