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让每一次开屏都有获得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萧武  发布时间:2010-01-08  ★★★加入收藏〗〖手机版
萧武:《哈耶克的黄昏》
摘要:从学术价值上讲,在中国大陆这些年来出版的关于哈耶克的传记作品中,新近出版的布鲁斯?考德维尔著、冯克利译的《哈耶克评传》的质量当属上乘。比之此前出版过的几种哈耶克传记,评传显然更关注传主的思想形成过程,对国内的哈耶克研究者来说,多少应该有些参考价值。…

从学术价值上讲,在中国大陆这些年来出版的关于哈耶克的传记作品中,新近出版的布鲁斯?考德维尔著、冯克利译的《哈耶克评传》的质量当属上乘。比之此前出版过的几种哈耶克传记,评传显然更关注传主的思想形成过程,对国内的哈耶克研究者来说,多少应该有些参考价值。

  不过,遗憾的是,本书的出版却没有引起国内的太多关注。遥想2003年社科出版社出版之《哈耶克传》,真可谓一纸风行,一时间洛阳纸贵,一连几个月,无论什么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该书都能上榜。再回头看看今日的冷清场景,不禁让人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叹。

哈耶克最早被介绍进中国大陆并为一般学者所接受,是在1980年代。虽然那时的哈耶克已届暮年,垂垂老矣,而他的思想影响却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里根在美国,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两个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里不约而同地对历史中形成的大量国有资产进行了迅速的私有化改革。而远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量向往海洋文明的经济学青年们也苦于无法放开手脚施展,只好“在书斋里革命”,在各种各样能见到的西方思想中寻求安慰。

从外部环境看,198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虽如疾风骤雨,但一般青年的兴趣毕竟还是在文化上,即使是经济学青年,逢人也得谈几句海德格尔、人道主义之类,做有文化状,哈耶克还不是学术青年聚会时的话题。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话说,那年头的文化领导权属于人文知识分子,经济学这般庸俗的学问自然是不入流的了。当日红遍大江南北的三大丛书中,经济学就没得到多少席位。就经济学内部而言,中国的改革虽然已经开始,商品经济也已经名正言顺,但计划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经济学青年内部流行的也就是制度经济学之类,哈耶克这样原教旨主义的市场自由主义尚未成为时髦。

时钟转到1992年,哈耶克驾鹤西归。彼时苏东剧变已过,两个世界成了一个世界。美国与英国大刀阔斧的私有化也已完成,经济学界对福利资本主义的批判斗争正日益走向深入。而在中国,市场大潮滚滚而来,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人文知识分子只咕哝了几句“人文精神失落”,就落荒而逃了,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时代显学。一时间,“腐败有理论”、“经济学重新解释历史”、“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学就不讲道德”之类说法大行其道。就连鸦片战争的责任,也被搞历史研究的经济学家们证明为我大清的封闭愚昧所致,而西方列强则纯情无辜,不过是追求自由贸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