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让每一次开屏都有获得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枕戈  发布时间:2010-07-13  ★★★加入收藏〗〖手机版
枕戈:“金融逻辑”打倒了“孝道逻辑”?
摘要:“金融逻辑”打倒了“孝道逻辑”? ——论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中的错误逻辑…

“金融逻辑”打倒了“孝道逻辑”?
——论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中的错误逻辑

当我还在曾经的儒家大本营千年学府念书的时候,我以为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经济学是经济学,这两种学问是毫不相干,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

后来我渐渐从我的茶陵同乡,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那里听到一些这方面的见解,最近又读了他的新作《金融的逻辑》,知道儒家文化不但和经济学有关联,而且是最时髦最先进的金融经济学,与中国最传统最古老乃至最正宗的儒家孝文化产生了冲突。

他认为,随着现代金融保险事业的发展,将促使儒家的孝文化瓦解和终结,广而言之,中国在西方现代经济、制度乃至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的文化和习俗都将随之消亡。

以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最为眩目的金融之剑,指向中国最为传统古老的孝道文化,且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我当时感到震惊,又有些不以为意,认为那不过是一些时髦的经济学家哗众取宠的高论。

儒家孝道关系不等于金融投资关系

陈先生对儒家孝道文化批判的一个原因,大概是他书中说的:“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

陈先生首先把养子防老转化为一种金融投资的经济概念(其实是偷换概念!),进一步把那种孝道中包含的感情因素分离出来,让经济的归经济,让感情的归感情,认为经济和感情的发展各由市场和家庭来承担,这样才会更加健康纯洁。

中国人的孝道文化,包含了深刻的报本返始的思想。在这种报本返始的过程中,人产生了一种感念父母之心之情。并在对祖先的遥远的敬畏追念中获得心灵的寄托,是为“祖先崇拜”。这是孝道发生的机制,也可以说是“孝道的逻辑”。

这种孝敬父母的感情,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或异性之间的爱情都是不一样的,而是一种感恩的情感情怀。而陈先生在书中把儿女对父母的“感恩”说成“内疚”。当然,如果父母和儿女完全是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固然没有“内疚”的心理,但也没有感恩的情怀。

陈先生把这种孝道关系简单地(甚至可以说相当粗暴地)拆开为经济回报关系和感情因素,乃是典型的西方原子论思想。虽然整个孝的过程中包含了经济因素,但“养子防老”毕竟不是一种金融投资,无法用金钱来精确算计。孝敬父母也绝不等于经济回报,而是超过了经济回报。

(譬如我们平常赠送礼物,礼物当然有经济价值,但绝不等于商品。也许在陈先生的思维中,礼物=商品+感情。还有,中国的“礼尚往来”在他眼中是:礼尚往来=借贷利益交换。)

孝敬父母的内涵远远超过经济回报,就是因为这种感恩之情。这种感恩之情始终是在孝敬父母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但在陈先生的叙述中,我很难感受到这种孝文化的感恩之情,相反,在他的眼中,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温情脉脉过于奢侈”,实际上等于没有感情。

试想,如果中国的孝道文化去除了其中感念恩德的感情,只剩下陈先生孤零零的“爱”、“感情”,那么,这种父母之“爱”会是什么样?父母养育儿女又是为什么?

也许是为生命的奇迹而惊讶,也许是寄望一个新生命的自强自立,当然也有人认为生不生孩子是我的自由,以自由为最高原则。如果也有保存种姓延续生命的愿望,那么,就像陈先生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肩负了父母的厚望,那么这种感恩之情和回报之心是自然存在的,“孝”的文化其实是一种自然法的体现。

  • 好学触屏公众号虎力全开、杨帆起航!
  • 四大名著全套小学生版注音版
  • 诗词中的科学全4册
  • 曹文轩系列儿童文学全套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