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让每一次开屏都有获得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红楼一痴  发布时间:2010-05-06  ★★★加入收藏〗〖手机版
摘要:读了2010年四月下旬刊的《湖南教育》田心老师的一篇文章《请不要称我为专家》,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当今能像田心老师一样如此虚怀若谷,不重名利的学人可谓少矣。…

真正的专家,真正有学问的大师,都是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尽管也有些大师为人一贯狂狷,但绝不同行相轻。民国时候的刘文典,熊十力先生可谓最有个性的大师了,但是在学问面前总带着虔诚之心在勤力亲为地研究创造。真正的专家,大师,是甘做孺子牛的,是甘坐冷板凳的。钱钟书先生是学人的典范。一辈子研究古典文论,写出了煌煌巨著《管锥篇》《谈艺录》,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杰出者有被誉为现代版之《儒林外史》的《围成》。他淡泊名利,一生低调。美国一个研究院聘请钱老与夫人大翻译家杨绛先生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开出的待遇极高。钱老委婉拒绝。对方多次相邀,钱老不好意思地说明拒邀的理由,他说:“我看过你们的博士生写的论文,以他们的水平,请我去讲课,会听不懂。”钱老以学术为重,不图名利,在学界传为美谈。有人读了钱老的《围城》之后写信要来拜访他,钱老拒绝了,很幽默地回信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感觉味道还不错,难道你一定要找到那只生这个蛋的母鸡吗?”这就是大师的风范,低调,淡定。如果是当今某些所谓的“大师”,要是有钱钟书先生的名气,不知道会有多少头衔砸下来,有多少银子进账,有多少“重要的会议”要参加,有多少“高明的见解”要发表,有多少单位等着他“题词”等着他剪彩,等着他去做鉴定然后大笔一挥就是“国际领先”,就是“填补空白”。我们的“专家”都变成啥了?都变成名片上的各种头衔了,变成人民币与美钞了,都变成机构的领导了,都变成处级,厅级,部级了。

“专家”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字典词典上的解释已经陈旧过时了。已经让人哑然失笑了。

前不久我们学校邀请了一位曾经在本校工作过的英语教师回家“讲学”,校方可能是出于诚敬和友好,在欢迎词是这样写的:热烈欢迎英语专家ⅹⅹⅹ回母校讲学。这一点让所有人大感意外,才几年啊,有多大成就啊,就成了“英语专家”了。不知道这位老师自己怎么认为的,总之,我们的感觉是如果这种水平的老师可以称之为专家的话,中国的专家就太多了太泛滥了。去年冬天,我们学校也如此这般地请回一位武冈籍长郡中学老师回家给我们讲学,欢迎词是这样写的:热烈欢迎教育专家ⅹⅹⅹ来我校讲学。这样的措辞也令人感到意外。我不知领导是怎么看待的,就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媚俗的表现。能被称之为“专家”的人,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应该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论,并且有相当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教育专家”的帽子,恐怕就不是随便可以冠之的。随便冠之,就只意味着贬值,掉价。学校领导如果真的出于诚心地欢迎被邀请者,不要只考虑个人感情的尊重,要考虑到学校文化的“雅”与“俗”。滥了也就俗了。不管是真心还是违心,这样的称呼不可太随意。因为教育科技毕竟不同于手艺,一个文盲老太剪纸剪得绝了,可以叫她能工巧匠,专家。但是一名教师如果只是在一所名气较大的学校任教,或者带出了几个高徒就可以冠之以“教育专家”或者“ⅹⅹ专家”,那只会贻笑大方。

看那些真大师们,是不轻易给个肯定与否定的,尊重学术并不要给人一个很不相称的名不副实的表示所谓尊敬的称呼。在中国现当代,西方哲人认为我们真正的教育家并不多,晏阳初,陶行知是他们公认的。就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在早期也并不高。可见,他们对“家”是相当严格的,不轻易给人带上这顶桂冠。当然,老外的评价并不一定就科学,或许我们还很难接受,但至少他们认为,当个什么“家”是很不容易,很了不起,是需要社会广泛认可的。这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对专家的崇敬。

寒夏:我们的官员真的很“弱势”
  据新华网1月20日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士秋20日表示,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打破影…
  • 好学触屏公众号虎力全开、杨帆起航!
  • 四大名著全套小学生版注音版
  • 诗词中的科学全4册
  • 曹文轩系列儿童文学全套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