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让每一次开屏都有获得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洪智明  发布时间:2009-12-30  ★★★加入收藏〗〖手机版
摘要:《印象》已满一周岁,编辑部嘱我写点东西以为纪念。说来惭愧,我虽名为“编委”,但却未参与过《印象》的具体编辑工作,对《印象》的认识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说不上有多深刻了解,倒是有些“印象”…

《印象》已满一周岁,编辑部嘱我写点东西以为纪念。说来惭愧,我虽名为“编委”,但却未参与过《印象》的具体编辑工作,对《印象》的认识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说不上有多深刻了解,倒是有些“印象”想说一说。

简约风格

《印象》我共看过三期,每期开本大小不一,但走的都是小开本路子,比之当下流行的杂志设计,在“块头”上是小了一号;一色土黄的牛皮纸封面,除了《印象》第一期在刊名上用了套红,其他两期都是单色印刷,这样的设计风格确实“朴素”得可以。

但,这正是《印象》的特别之处。在强调视觉冲击彰显个性的年代,朴素反倒成了标识,真可谓“返朴归真”。朴素未必是潦草,《印象》的版式疏朗大气,插图和照片很精致,一些细节也经得起推敲:今年第二期在页码的标识位置上,每个栏目都有所区别,而且列出了范围,虽是借鉴他山之石,但是可见编者的用心和工夫。

有句广告叫“简约而不简单”,《印象》的设计装帧确实担得起这句话。

湖大情结

梁任公启超先生倡导“我手写我心”。梁先生曾客居岳麓山下,其思想主张对书院后来者多有影响。心手合一,首要有心。《印象》的“心”,在我看来,不是宏大的叙事,不是高蹈的虚空,而是一种浓烈的“湖大情结”。

三期《印象》,诸多栏目,名称多取自于与湖大有关的词句,刊中照片均是书院校园的影像,更有“湖大印象”一栏描述湖大之美。可以说《印象》烙上了深深的“湖大制造”标记,几可作为湖大校园刊物的代表。

主编枕戈数次和我说起他办刊的初衷——“振兴湖大人文”。振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若是将振兴的想法束之高阁或是付之一笑,更是不可能做到。仅仅冀望一本刊物能够振兴湖大人文,这显然不太现实,《印象》诸君未尝不知,但正是心中那份情结所在,知“行远必自迩”,于是迈出了这一“跬步”。其实《印象》编委会多人素昧平生,集结在这个平台,除了兴趣相投之外,当中不少想必也是为“湖大”二字。

《印象·湖大》,刊如其名。

分众传播

读《印象》不尽是诗情画意的事,有些文章读起来不仅需要静下心来,更要费脑子。

其实这正是《印象》的可贵之处。现在“厚报化”、“图说式”的刊物越来越多,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以简便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信息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快餐”吃多了,总是需要换换口味。在我看来,好的文章有两种,一是让你有快意,一是让你有所得。《印象》不时就有这样的好文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组“网文”此前我曾在“印象沙龙”上看过,在网络语境下,难得《印象》的作者们如此用心去阐释自己的观点以形成更高层面上的共识。

这几年,“分众传播”的观点越发流行起来,“圈子读物”越来越多。社会多元,人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多元,校园也如此。通过《印象》这个平台集聚了一群愿意认真阅读的人,形成“圈子”,从某个角度来说更为重要。

另一种方式

“永州”在第二期《印象》中感叹有些文章“难以想象是在校大学生的作品”。有类似感觉的人不只他一人。其实只要稍加留意文章作者的说明,便可知道,不少文章出自学者手笔。关于《印象》是不是一本学生刊物多少有些争议,争的无非是外稿与自采稿件的比例问题。一度我也认为,多用外稿不利于提升编者的水平。但回头再看三期《印象》,进步相当明显。

《印象》的定位和自我要求很高,编辑部一直不肯降低选稿标准,一些稿件没有入选付梓并不奇怪,而这也正是刊物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所在。阅读,进步,其实是最为常见的提升方式。

在文章结尾的时候,枕戈告诉我,一批新生力量即将加入印象。

希望就在这里。

洪智明:湖南大学原人文系新闻专业97级学生,《红枫》前主编。现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工作。

  • 好学触屏公众号虎力全开、杨帆起航!
  • 四大名著全套小学生版注音版
  • 诗词中的科学全4册
  • 曹文轩系列儿童文学全套画本